相傳在遠古時候,苗嶺山上居住著一位叫阿娜的姑娘,不僅長得貌美,能歌善舞,且會釀制酸湯,她釀的酸湯有幽蘭之香,白如乳水。方圓幾百里的小伙子都來求愛,凡來求愛者,姑娘就斟上一碗自釀的酸湯,不被中意者吃了這碗酸湯,只覺其味甚酸,心里透涼,但又不愿離去,當夜幕臨近,蘆笙悠悠,山歌陣陣,小伙子們房前屋后用山歌呼喚著姑娘來相會,姑娘就只好隔籬唱著:“酸溜溜的湯喲,酸溜溜的郎,酸溜溜的郎喲聽阿妹來唱,三月檳榔不結果,九月蘭草無芳香,有情山泉變美酒,無情美酒變酸湯……”這個傳說說明酸湯的食用歷史悠久,最初的酸湯是用釀酒后的尾酒制的,后改用熱米湯經自然發酵及其他許多做法制成。
凱里酸湯主要分為白酸和紅酸,其中白酸又分為米制白酸和面制白酸;紅酸主要分為毛辣角酸。
千年歷史的凱里紅酸湯,是凱里苗族的傳統食品。鮮紅、清香、醇酸、回甜,具有開胃、健脾、增強食欲和降脂減肥的獨特作用。俗話說“三天不吃酸,走路打撈躥”,凱里紅酸湯選用當地苗嶺無污染的番茄、辣椒、生姜、野生木姜子為原料,經清洗、粉碎、入壇、加入食鹽、白酒配料,微生物自然發酵等純手工精制而成,屬純天然健康食品、其味道鮮美、令人流連忘返、百食不厭,深受海內外賓客的青睞,被中國食品協會認定為貴州特色,并成為我國三大特色火鍋底料。
苗族白酸湯一般是用米湯或淘米水加無葉蔬菜存于水桶、竹筒、瓷缸或壇內放置在火塘邊,每天煮飯時把米湯或淘米水放入其中,以后便自然發酵而成。